2011年以来,国际上在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脊柱关节炎和干燥综合征等风湿病的基础研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均取得了不少进展。
关于风湿病诊断的进展主要体现在分类标准的提出和对既往标准的评价等。1. 对于2010版ACR/EULA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去年至少有6项研究进行了临床实评价,发现该标准的敏感性为58-84%,而特异性在47-86%之间,其假阳性率达18%,在临床应用中尚欠理想。2. 2012版ACR干燥综合征分类标准去除了主观因素,强调了客观指标的意义,可能更具特异性。3. 2012年EULAR/ACR首次推出了风湿性多肌痛暂行分类标准。
风湿病治疗方面的进展主要包括:1. 2012年ACR对2008年版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治指南进行了更新,对早期和已确诊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分别提出了治疗建议,即应根据病情活动程度及是否存在预后不良因素制定治疗方案。对于多关节受累、早期出现关节破坏等的患者应给予积极的治疗。2. 2011年以来又有多种针对类风湿关节炎新靶点的药物进入不同的临床研究阶段。3. 2012年ACR推出了治疗狼疮性肾炎的指南,其中首次提出妊娠期狼疮性肾炎的治疗原则。另有数篇2011年新发表的临床研究证实FK506和贝利木单抗可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为难治性红斑狼疮的药物选择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4. 国际强直性脊柱炎评估工作组/欧洲抗风湿病联盟(ASAS/EULAR)2010版强直性脊柱炎最新治疗建议强调了非药物治疗、NSAIDs的规范应用和TNF-α抑制剂的积极治疗等问题。
基础研究进展包括信号通路、分子学和遗传学等领域的研究。目前发现的类风湿关节炎易感性基因已达30个以上。环境因素、易感基因及抗原瓜氨酸化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有研究发现白塞病、脊柱关节炎及痛风的新的易感基因,其中包括国内古洁若等发现的汉族人群强直性脊柱炎的新易感位点等。
近年来,国际上风湿病学临床及基础研究发展迅速。新的风湿免疫病分类标准、骨科专家共识、发病机制和诊治方法不断推出,而国内的发展相对滞后。尽管在部分领域我国的声音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但在诸多方面仍远不及国外。我相信,国内风湿免疫学科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通过多渠道、高层次的国际交流,风湿免疫学界有更多“走出去”、“请进来”的机会,我国与欧、美、日、韩、澳以及港台等的交流和合作将逐渐增多。风湿病学领域的同道应向最好的国际水平看齐,携手并进、进行高质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升我国风湿病学的国际影响力。以此为目标,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以及全国的风湿病学界同仁应有更多的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