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临床上多见,尤以肥胖、多产、40岁左右的女性发病率较高。
急性胆囊炎发病与胆汁淤滞和细菌感染密切相关。主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占60%~70%)、克雷伯菌、厌氧杆菌等革兰阴性菌,多由肠道经胆总管逆行进入胆囊,少数经门静脉系统至肝、再随胆汁流入胆囊。
慢性胆囊炎一部分为急性胆囊炎迁延而成,但多数既往并无急性发作史。约70%的病人伴有结石。
一般认为胆囊小结石易阻塞胆囊管,引起急性胆囊炎;而较大的结石常无明显的腹部绞痛,仅引起慢性胆囊炎的表现。慢性胆囊炎是指胆囊的慢性炎症,引起慢性炎症最常见的原因是胆囊内有结石。
慢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亦不明显。平时可能经常有右上腹部隐痛、腹胀、嗳气、恶心和厌食油腻食物等消化不良症状,有的病人则感右肩胛下,右季肋或右腰等处隐痛。在站立、运动及冷水浴后更为明显。病人右上腹肋缘下有轻度压痛,或压之有不适感。B超检查可见胆囊引人注目或增大,排空功能障碍。口服胆囊造影剂发现有结石时,则
诊断【药物治疗】氨苄青霉素、环丙沙星、甲硝唑;还可选用氨基糖甙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硫酸镁、消炎利胆片、清肝利胆口服液。【注意事项】最好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
【建议】(1)大量饮水。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水量的摄入,以利于胆汁的稀释,减少胆汁滞积。(2)忌食用刺激性食物或浓烈的调味品。(3)少量多餐。(4)避免便秘发生,因其能影响胆汁的排出,所以适当用些含粗纤维的蔬菜和水果。
【警告】人在进餐后,脂肪及胃酸刺激小肠粘膜产生胆囊收缩素引起胆囊收缩,把胆汗排进小肠,参与脂肪的消化与吸收。若胆囊胆管粘膜发炎,胆管阻塞,胆汗排出不畅,脂肪、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就会受影响。同时,胆汗中胆固醇与胆酸盐的比例发生改变,胆固醇浓度升高,因而容易发生胆囊胆管结石。进食脂肪后,胆囊收缩,右上腹出现疼痛,甚至剧痛、恶心等。因此,胆囊炎病人要限制食油量,急性期每日限20~30克内,好转时限50~60克内,忌吃肥肉。饮食以清淡少渣易消化为宜,忌食辣椒、洋葱、萝卜等刺激性强,含粗纤维的食物;忌少餐多量,应少量多餐,并多饮汤水,以利胆汗的分泌和排出;忌食产气和带气味的果菜豆类,以免加重腹胀。